据了解,晶远11900KWp分布式光伏项目工期紧,任务重,为确保项目快速、有序、高效进行,天正电气携手合作伙伴快速响应,经过一周生产,24 小时完成进舱、调试、发运,让预制舱更高效到达客户现场,助力晶澳晶远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2023年1月19日,晶澳与鄂尔多斯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鄂尔多斯市建设光伏全产业链低碳产业园项目,项目包括建设生产15万吨/10万吨光伏原材料、20GW拉晶、20GW硅片、30GW光伏电池、10GW光伏组件及配套辅材项目,总投资约400亿元。即使经历了两轮融资股权有所稀释,闫洪嘉、闫勇兄弟仍持有云南宇泽半导体有限公司股权合计70%以上。
现有硅片产能以及规划产能,足见宇泽半导体实力雄厚。虽然隆基对此早有预期,但仍引起资本市场热议。相较之下,拥有产业集群效应与电价优势的光伏大省云南,近一年来投资大单并不算太多。第三名,天合光能500亿项目落地青海西宁。云南是隆基绿能的重要的生产集群,包括5个工厂,分别是:保山单晶工厂、丽江单晶工厂、楚雄切片工厂、腾冲单晶工厂、曲靖单晶切片工厂。
电池片和组件则分别增加了5GW和6.25GW。目前,云南省已建成工业硅产能115万吨、多晶硅5.2万吨、单晶硅棒133GW、单晶硅片110.5GW、电池片10GW、光伏组件6.25GW、光伏发电装机7GW,全产业链发展态势正在形成。2023年一季度工商业光伏新增装机9.21GW,刷新了年度记录。
这些器件在单相或三相PFC、隔离或非隔离型DC-DC电路中均能表现出卓越的效率特性,完美满足中高压系统需求。这为DC-DC转换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二、纳芯微的磁电流传感器产品在传统的光伏逆变器中有很多霍尔电流传感器模块,主要作用是输入/输出电流检测。国家能源局也宣称,2022年我国工商业光伏新增装机达25.87GW,同比增长236.7%。
5)光储融合:目前逆变系统与储能系统已开始智能化深度融合,而光储一体化设计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系统成本,使运行更稳定,调度响应更精准。NSM2019能满足该要求,精度高达正负2%,可持续通流高达100A。
4)光伏发电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采用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光伏电站,利用智慧大脑实现对光伏电站的集中运营和运维管理。利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实现直流侧光储一体化、交流侧独立储能,从而支持稳定并网,让光伏发电从适应电网走向支撑电网,加速光伏成为主力能源。在细分市场,近年来屋顶光伏市场出现了明显繁荣。而光伏PV侧的电流检测还是使用霍尔电流传感器模块,纳芯微的NSM2019可以替代PV侧的霍尔电流传感器模块,满足浪涌要求,通流能力强,没有可靠性问题。
三、纳芯微其他品类的产品随着光伏组件功率密度的不断提升,母线电压已提高至1500V,因此需要更大的爬电距离,纳芯微超宽体数字隔离器NSI824x能够提供长达15mm的爬电距离,同时还具备优异的EMC性能,非常适用于光伏系统的应用。一、纳芯微的SiC+驱动类产品组合1)第三代半导体SiC器件,有效提高系统效率SiC功率器件具有高耐压、高速开关、低导通电压和高效率等特性,有助于降低能耗并缩小系统尺寸纳芯微光储解决方案为可靠性保驾护航作为一家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公司,纳芯微将光伏作为其能源与电源业务的一个重要领域,解决方案覆盖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光伏阵列/优化器和储能电池/BMS。一、纳芯微的SiC+驱动类产品组合1)第三代半导体SiC器件,有效提高系统效率SiC功率器件具有高耐压、高速开关、低导通电压和高效率等特性,有助于降低能耗并缩小系统尺寸。
图:纳芯微光储系统解决方案总览纳芯微的产品覆盖广泛,包括:SiC功率半导体、隔离/非隔离驱动芯片、隔离电流/电压采样芯片、霍尔电流传感器、数字隔离器、隔离接口芯片、通用Buck/LDO/电源监控IC、通用运算放大器、高精度电压基准源、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同时,在一些新的设计中,氮化镓器件被用于提高功率密度和系统效率,这时纳芯微的氮化镓专用驱动芯片NSD2621可以充分发挥氮化镓器件的性能。
利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实现直流侧光储一体化、交流侧独立储能,从而支持稳定并网,让光伏发电从适应电网走向支撑电网,加速光伏成为主力能源。为满足这一挑战,纳芯微能够提供多种具备保护功能的驱动IC,如退饱和保护(Desat)、主动短路保护(ASC)、米勒钳位功能,产品包括单管隔离驱动NSI6601M、NSI6801M、NSI68515、NSI6611等。
SolarPower Europe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239GW,占所有可再生能源新增容量的三分之二。2)光耦兼容的隔离驱动,更强抗干扰能力,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光伏领域对可靠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产品寿命要求长达20年甚至更长,然而使用传统的光耦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纳芯微的霍尔电流传感器比霍尔电流传感器模块体积更小,可减少50%以上的占板面积,高度也更低。同时,光伏组件尺寸也在不断增加,单光伏板能够提供的功率越来越大,因此市面上涌现出更多的微型逆变器,纳芯微的非隔离/隔离半桥驱动,如NSI1624、NSI1224、NSI6602V,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功率微逆的需求。2)采用更大功率、更高功率密度的光伏逆变器,如300kW+组串式逆变器,以及4MW+集中/集散式逆变器,以实现最高的功率密度,使用户利益最大化。这为DC-DC转换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从发展趋势来看,光伏系统的进展呈现出五大特点:1)采用大尺寸、高效率光伏组件,如182/210mm大尺寸硅片。近年来,光伏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维度。
二、纳芯微的磁电流传感器产品在传统的光伏逆变器中有很多霍尔电流传感器模块,主要作用是输入/输出电流检测。4)更多隔离/非隔离驱动供选择,满足系统设计新需求此外,新一代微型逆变器也逐渐开始采用两级式结构,与传统的单级结构相比,这种新结构能够减小解耦电容,并具备无功补偿能力。
5)光储融合:目前逆变系统与储能系统已开始智能化深度融合,而光储一体化设计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系统成本,使运行更稳定,调度响应更精准。目前,SiC二极管在光伏行业也已经得到了成熟的应用。
国家能源局也宣称,2022年我国工商业光伏新增装机达25.87GW,同比增长236.7%。事实上,半导体技术的创新一直在助力深挖光伏应用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光伏、储能、充电桩等高压大功率应用中,碳化硅材料的优势得以更加凸显,光伏头部厂商已经开始在储能及组串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应用中采用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国际能源署(IEA)也有类似的预测:2023年光伏投资将首次超过石油投资,不过,尽管光伏在持续增长,光伏仍只占全球发电量的4.5%,其强劲增长将持续到2023年及以后。
4)光伏发电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采用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光伏电站,利用智慧大脑实现对光伏电站的集中运营和运维管理。3)具备多种保护功能的驱动芯片,满足大功率模块的严格要求此外,在大功率应用中,不再只采用单颗功率器件,而是更倾向于采用功率模块。
据悉,从新增装机量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是光伏装机最大增量市场。在细分市场,近年来屋顶光伏市场出现了明显繁荣。
除了单晶硅和多晶硅材料外,在光储一体化设计方面,碳化硅(SiC)等宽禁带器件和驱动类产品正在推进功率密度不断提升,系统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时实现更多的功能。而光伏PV侧的电流检测还是使用霍尔电流传感器模块,纳芯微的NSM2019可以替代PV侧的霍尔电流传感器模块,满足浪涌要求,通流能力强,没有可靠性问题。
3)采用更大容量、更高容配比的组网方阵,如1.2~1.8倍高容配比的4MW+、6MW+、12MW+,减少直流电缆、支架及基础、汇流箱用量,简化安装工程,为电站投资者带来更低造价成本和更高系统收益。为此,纳芯微推出了1200V系列SiC二极管产品。如果将纳芯微的SiC产品和驱动类产品搭配使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系统个性化的需求。在光伏逆变器AC侧通常使用闭环电流传感器模块,以满足高精度、高通流能力的要求。
NSM201x宽体封装系列可持续通流超过30A,引脚更厚的封装(包括NSM2019和NSM2111等)的输入侧导通阻抗更小(NSM2019只有0.27毫欧),可持续通流高达100A,具备光伏逆变器输入所需的高达20kA的浪涌电流抵抗能力。材料方面使用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HJT(异质结)、钙钛矿等电池结构,将光能转换效率从目前主流光伏电池的24.5%提高到28.7%-40%以上。
在这种两级结构中,前级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通常采用全桥拓扑,因此可以采用纳芯微的非隔离半桥驱动器NSD1224,该产品具备更强的输入引脚和桥臂中点的耐负压能力,可提高驱动的可靠性。事实上,传统集成式霍尔电流传感器无法满足这么高的浪涌电流要求,NSM201x薄体封装也只能支持13kA的浪涌电流抵抗能力,因此较多被用在MPPT侧。
技术迭代助推光伏度电成本持续降低。纳芯微的单通道隔离驱动NSI6801能够很好地应对这一挑战,该系列产品也是目前纳芯微在光伏市场应用最广泛、出货量最大的驱动产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